使文物“活”起来 烟台打造胶东革命历史资源高地

烟台搜狐焦点 2021-06-18 09:23:3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水母网6月1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通讯员 旅宣)记者在17日召开的烟台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利用以“保护为主、抢救排名前列、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工作方针,在排名前列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市共普查登录可移动文物10.9万件(套),目前全市拥有馆藏三级以上文物

水母网6月1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通讯员 旅宣)记者在17日召开的烟台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利用以“保护为主、抢救排名前列、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工作方针,在排名前列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市共普查登录可移动文物10.9万件(套),目前全市拥有馆藏三级以上文物1236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4件(套)、二级文物1681件(套)、三级文物10599件(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9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处,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170处。

让文物“新”起来 文物修缮保护在进行

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制度保障、规划指导、资金投入,形成文物工作合力。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和重点巡查。先后出台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街区与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工作的决议》《烟台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编制《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体规划和朝阳街、奇山所等10余个专项规划。

“十三五”以来,我市对上争取文保专项资金2.17亿元,实施了烟台山建筑群、蓬莱阁等43项重点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去年以来,多方筹集资金近3亿元,对朝阳街、奇山所160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提升了文物展示水平和社会教化作用。

将文物“守”起来 文物安全工作在完善

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了“县、镇、村、单位三级责任、四级保护”的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同时,组织专家对有“症状”的文物逐一“问诊”,制定保护方案。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建设国有、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37处。

强化考古勘探研究。烟台博物馆作为全省少有一家具有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资质的市级博物馆,2019年以来,考古勘探面积达310万平方米。近三年来,先后完成孙家遗址等4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发现战国时期水井遗址等遗址遗迹447处,岳石文化时期文物500余件。同时,烟台市博物馆联合日本九州大学和山东大学对烟台开发区大仲家遗址出土的陶片及石器进行考古学研究,将烟台水稻种植历史提前了1000年,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确保全市文物安全。坚持文物安全工作“两纳入”: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测评,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审查、评估。同时,扎实开展文物安全百日攻坚集中行动,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到底、整治到位。

使文物“活”起来 文物传承方式在创新

建立博物馆活化展示平台。近年来,依托烟台市博物馆联盟,每年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2000余场,接待观众百万人。作为国家一级馆的烟台博物馆,成功打造了“烟台历史文化讲堂”“青少年趣味课堂”等活动品牌,每年持续开展“国宝进校园”“国宝进军营”等流动服务活动。2020年,市博物馆两个展览入选了第五届全省十大精品展览。

发展文保类旅游景区。全市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0处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其中,蓬莱阁及蓬莱水城、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等4A级以上景区4处,是体验烟台仙道、开埠、葡萄酒、胶东民俗等地域文化的代表性景区。为积极做好文物资源“活化”传承,先后与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合作,推出了系列文物专题片,在传承和发展中彰显独特魅力。

推出特色旅游线路。为适应文旅融合新需求,依托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策划推出了支前主题等红色旅游系列,以及工业、乡村、研学等多业态的旅游线路产品。推出以朝阳街、奇山所为中心的5条主题线路,迅速成为市民就地过年的新地标、新时尚、新体验,每天接待市民、游客达8万人次。

针对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围绕建党一百周年,实施革命文物保护集中连片利用、红色文化宣传展示专项行动等7大工程,打造胶东革命历史资源高地、精神高地、推广高地。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