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有可能被取消吗?如果取消,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所谓公摊面积,是指属于公共区域范围内的面积,或者说是房屋室外的共用部分面积。过去建的多层步梯房,由于户数少,房型结构简单,公摊面积一般只有楼梯通道和公共墙面两个部分,通常也就在10%左右。但是随着高层住宅的普及,户数增加了,建筑设计上对于消防和人防等公共部分的要求也更高了,公摊面积就拓展到了电梯井、值班室、消防通道、公共连廊和设备间等部分。
目前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在公摊面积上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规范,但在通常情况下,多层住宅的公摊面积会保持在10%~13%之间,18层以下板式住宅的公摊面积在13%~15%之间,18层点式楼盘的公摊面积在15%~17%左右,其中30层以上高层住宅因为电梯数量的增加,公摊面积通常在25%左右,别墅的公摊面积最少,通常为1%~8%。
90年代初期,大家还没有公摊这个概念,那会单位分房或者自购房都是实打实的套内实际使用面积。公摊面积最早是由香港首富李嘉诚发明的,后来逐渐被推广到了内地,所以现在买房大家的实际得房率只有70%至80%之间,而在国外公摊面积是不被认可的,他们只按套内使用面积出售,没有公摊面积这一说。不过,公摊面积2013年的时候在香港就被取消了,但在内地却延续至今。
公摊面积一直一来备受“诟病”,原因是大家买房时感到有很大一部分的钱花的太冤枉。比如说,在以高层住宅为主流居住模式的当下,如果房屋总面积为100平米,其中就有25平米为共用面积,这样的占比应该说是非常之大了。关键是,现在的房价很贵,假如房子单价以1万每平来计算,相当于四分之一的钱被花在了“空地上”。不仅如此,购房者还要按照房产证面积交纳相应的物业费、取暖费等,而房产证的面积是包括公摊面积的。交个一两年数目并不大,但是数十年累积可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而且在房价高企的一二线大城市,费用算起来会更多。因此多年来购房者对于公摊面积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关于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也持续不断。
更要紧的是,由于一些开发商在房屋设计上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门厅、走廊等处为了凸显宽敞、气派,就会占用更多的套外面积,不同开发商计算出的公摊面积就会出现一定偏差。虽然多数开发商会遵循普遍规则,即大致保持在25%左右,但是遇到少数黑心的开发商,则可能达到30%甚至超过40%,这在早前报道的一些案例中并不罕见。购房者在买房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人买的又是期房,根本不具备实地测量的条件和专业知识,只能全凭开发商的良心说了算,不仅丧失了应有的知情权,还要为多出的套外面积照实买单,这购房者对于公摊面积深恶痛绝的主要原因。
那么公摊面积有可能被取消吗?应该说是大势所趋,比如重庆等地就取消了公摊面积,相信今后一定会全面推广。但是目前来看全面取消的可能性不大,有这么几个原因。
排名前列,关注楼市的网友应该注意到了,新华社等国家权威媒体最近有公开表态,提出公摊面积的不断增加已经实际影响到了百姓利益,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市场的损伤,以及去年住建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意见征求稿),其中就提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等,这可能是大家关注度较高的消息来源。但个人的理解是,前者只是对取消公摊呼声的一种积极回应,表达了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关切,而后者只是一个公开征求意见稿,或者说仅仅是个建议,而不是成熟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购房者呼吁取消公摊面积的目的是什么?直白的说肯定是希望买房能省钱和降房价。比如单价1万、面积100平米的房子,取消25%的公摊费用后只要掏75万就能到手了。实际上这种期望可能不易实现。虽然公摊部分不在购房者的私人使用范围,但是每天少不了都要经过电梯、走道等公共场所,这部分的设计是无法取消的,一些消防、避难设施也是为整栋楼的业主服务的,开发商不可能自掏腰包。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即便取消了公摊面积,这部分的建筑成本也会被加在房子的单价上,总购房款和后期交纳的物管费、供暖费等并不会减少,因此不能将取消公摊面积取等同于买房可以少花钱来理解。关系房价涨跌的核心要素其实是土地、货币和投资,与是否取消公摊无关。
第三,如果新建商品房取消了公摊面积,那过去已经出售的商品房多收的公摊费用是不是可以让开发商退回?其实想让开发商退钱肯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前期的房子早就售出,有的开发商甚至人都找不着了,而且一栋楼盘的总公摊面积造价通常会达到上亿元,开发商这些年来建了那么多的楼盘,根本就无力承担,想让开发商把这笔钱再吐出来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尽管大家对于公摊面积深恶痛绝,但是房价涨跌与公摊面积的有无关系不大,即便公摊面积取消了,公摊部分的建筑成本也会被分摊在房子的其他方面,并不能达到买房省钱的目的,是否取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大家是否赞成我的看法呢?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